聲韻論叢. 第十八輯

點閱:1

並列題名:Chinese phonology. volume 18

作者:[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編]

出版年:2014[民103]

出版社: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出版 臺灣學生書局總經銷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中國語文叢刊

格式:PDF

分類:語言學  

附註:含附錄

系列書: 聲韻論叢,本系列共3本,已完結

內容簡介
 
在本期《聲韻論叢》中,共收錄了七篇論文,包含兩篇演講專欄。這七篇文章涵蓋了聲韻學領域當中的幾個重要面向。姚榮松教授把臺灣聲韻學這六十年來的研究狀況做了深入而完整的評述,這種學術史的描述,提供了學界一個全盤性的俯瞰,從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六十年當中,臺灣在發展聲韻學的遞變痕跡,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在小學領域當中,聲韻學在臺灣可以成為一枝獨秀的顯學。這方面的參考資料,過去學者們也做過了一些整理,例如發表在《漢學研究通訊》以及《聲韻學會通訊》當中的一系列論文,把臺灣聲韻學發展的狀況每五年作一個結集,包含了何大安1977-1982、姚榮松1983-1988、王松木1989-1993、江俊龍1994-1998、顏靜馨1999-2003、李長興、吳曉琪2004-2008。此外,又有竺家寧1993〈臺灣四十年來的音韻學研究〉,發表於《中國語文》第232 期,23-32,北京,以及2006《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1950-2000》,竺家寧主編,學生書局,359 頁,臺北。再加上本期姚榮松的論文,可以說形成了一個極為細緻以及系統性的介紹,這麼完整的聲韻學歷史評述,恐怕在其他學科也是十分少見的。
 
第二篇,是洪惟仁教授論述語音演化的文章,對音變的過程、動機進行了理論性的探討,這種語音規律的歸納與描寫,是聲韻學重要的核心課題。
 
第三篇,是吳聖雄教授對臺灣閩南語歌謠所做的聲情分析。這是把聲韻學和文學作品結合研究的一種嘗試,屬於聲韻學的應用層面,也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個新學科:語言風格學中的韻律風格研究。這樣的研究途徑,為文學賞析開闢了一扇新視野,也印證了聲韻學的知識是文學賞析不可或缺的一個基礎成分,這個研究方向的開拓,始自王力的《漢語詩律學》,接著有蔣紹愚的《唐詩語言》,接著又有陳伯元先生對於蘇東坡詩的一系列聲韻研究,接著竺家寧在2001 年撰成了《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一書,在理論跟方法上,為語言風格學建構了基礎,這種結合聲韻學與文學的研究途徑,成為目前年輕學者們撰寫學位論文的一條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方向,越來越多的博碩士論文在這方面繼續做了開展。吳教授的這篇論文,正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第四篇,是丘彥遂教授《說文》聲訓的研究,屬於上古音的探討。漢代的聲訓保留了大量上古音的線索,歷來研究的學者很多,除了《說文》,學者們也關注《毛詩》聲訓和《釋名》的聲訓。丘教授這篇論文,對於聲訓所反映的一些上古音現象提出了個人的詮釋。
 
第五篇,是彭心怡教授對於 -k 類入聲字聲調現象的研究。入聲字向來是聲韻學上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包含它的性質、演化、搭配、調值等等,本文針對 -k類入聲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第六篇,大陸學者孫怡從音韻層面看中古入聲字在明光方言的讀音差異。從聲韻學的角度來探索入聲字演化的問題,焦點放在江淮官話的明光方言當中,觀察其中入聲讀音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個人的創獲,頗具參考價值。把聲韻學和方言研究結合起來,這是聲韻學研究的新趨向,本論文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好的應用,特別是把該方言中「新派」和「老派」的讀音作了具體的分析。對我們了解北方官話系統的演化與生成,提供了一個新視野。
 
第七篇,亦是大陸學者劉一夢有關官話區全濁上聲演變速率的研究。考察地理分布廣袤的官話方言,擇取當中77 個方言點,以統計法分析古全濁上聲的具體演變狀況。
 
由以上七篇文章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本期所收的論文有較廣的涵蓋面,提出了幾個聲韻學研究中的相關課題,都具有開拓性與啟發性,站在總編的立場,對本期的七位作者寄予衷心的敬意與謝意。

  • 序一 葉鍵得
  • 序二 竺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