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與金針菇優質高效栽培

點閱:17

其他題名:平菇与金针菇优质高效栽培

作者:劉炳明等編著

出版年:2006[民95]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地:濟南市

格式:PDF

ISBN:9787533122164

分類:農林漁牧礦冶  簡體書  SDG2 消除飢餓  

附註:簡體字版

一、概況 (一)平菇生產發展簡況 平菇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之一,但平菇的栽培歷史並不太長。20世紀70年代,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開始用稻草、棉籽殼大規模生產平菇。20世紀70年代後期,平菇人工栽培技術引入山東。山東省地處黃河流域,優越的暖溫帶氣候條件以及農業大省的豐富生產資源(如就地可取的棉籽殼、玉米芯、秸稈等),平菇栽培得以迅速發展。栽培技術由瓶栽、床栽、畦塊式栽培,發展到大棚式覆土栽培、室內立體栽培、田間套作栽培、瓜果間作栽培。培養料的生物轉化率由80%提高到150%以上。代料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成本降低20%~50%,山東省平菇產量20世紀90年代為10萬噸,2000年山東省平菇產量達14餘萬噸。 (二)金針菇生產發展簡況 野生金針菇分佈廣泛,生長期較長。它是散落在自然條件下的孢子萌發後,發育成菌絲,長成子實體。後來人們將枯死殘存的菌絲體覆上土,澆水保濕,從而使菌絲恢復生機,然後長成子實體。經半人工栽培到純菌絲培育,人為控制生長條件,形成完全人工栽培技術。金針菇的人工栽培始創於我國的南方。20世紀80年代山東省開始利用本地資源進行金針菇人工栽培,80年代中期得到了較大規模地推廣普及,在菌種選育、復壯、純化、培養,以及生產栽培等方面都有了飛躍發展。栽培方式由常規瓶栽法到袋栽、立體袋栽、牆式覆土立體袋栽;栽培場所由室內到地上塑膠棚、半地下塑膠拱棚、加厚遮光塑膠棚;產量由每100千克原料生產鮮菇60多千克增長到120千克;品質方面,由菌柄較短就開傘,到菌柄16釐米長仍保持直徑1.5釐米半球形菌蓋的優質菇;原料利用方面,由木屑生產成功地擴大到利用棉籽殼、玉米芯、秸稈、穀殼、醋渣、廢棉等農業副產品及工業下腳料進行生產。由於生產成本的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金針菇生產正向著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